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赤水:绿意十“竹” 生活富“竹”

——全省竹产业发展大会观摩侧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游正兰 杨柳 唐怒娇

走一线,看产业,谋发展。4月21日,贵州竹产业发展大会拉开序幕,与会代表们在一天时间里实地考察赤水市2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和4家企业,涉及竹产业体系的竹笋采挖、原竹开采、竹浆纸生产、竹食品加工、竹木制品、非遗竹编、竹文旅等方面。代表们兴致勃勃,一路带着思考与感悟,看得实、问得细、想得深。

产业升级展新姿

资源优势如何持续产生经济效益?

在赤水,泰盛(贵州)纸业“黔北20万吨/年竹浆纸一体化工程”项目给出了答案。

“此次技改,泰盛(贵州)纸业不仅生产效率提高,纸张质量也大幅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更强。”泰盛(贵州)竹资源发展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泰盛(贵州)纸业作为赤水竹产业链上的代表企业,目前年消耗原竹材料140余万吨,年产竹浆30余万吨。

2019年起,泰盛(贵州)纸业投资20.95亿元进行技改扩能。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改造一条制浆生产线、扩建生活原纸生产线和改造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一期项目建成后,有望实现产能新增纸浆15.6万吨/年、原纸7.5万吨/年,年产值8.69亿元;二期生活原纸生产线扩建和6万吨特种纸项目及配套建设,2024年底投产,建成后实现年产值约11.24亿元。

全产业链提质增效是泰盛(贵州)纸业项目负责人看好的“风口”。而在观摩代表中国林业科学院制浆造纸开发研究中心主任房桂干看来,全竹利用仍有一些关键技术需要攻克。

“一方面要形成相应的产业集群,从而实现对竹资源的100%利用,进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房桂干与同行的研究员边看边讨论,“另一方面需加强政策配套,引导投资者正确认识行业前景和利润空间,同时推动行业标准规范化,才有利于降本增效,吸引更多人加入到竹产业中来。”

“以竹代塑”树新风

“冷门”产品如何变“热门”?

贵州新锦竹木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锦公司)的竹制品展厅里,竹地板、竹家具、竹菜板、竹工艺品以及“以竹代塑”的竹日用品、全竹马桶盖、竹电子秤等产品琳琅满目。

随着绿色低碳环保观念深入人心,以及国内外有关组织和政府部门关于竹产业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以竹代塑”产品易得消费者青睐,也备受市场关注。

作为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新锦公司抓住这一消费契机,依托科研院校技术优势,从科研、产能、发展等方面不断深挖赤水楠竹资源,持续提升产业价值。

看科研。新锦公司先后与南京林业大学、贵州大学和国际竹藤中心合作,取得发明专利43项,其中“竹王”牌商标获得“贵州省著名商标”。该公司重点实施的贵州省科技厅重大专项计划项目“竹塑复合材料关键制备技术研究与应用”,将大量难以处理的塑料废弃物、竹子边角料变成性能优良的材料,较好解决了资源循环使用和废弃物的环境污染问题。

看产能。新锦公司占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现有员工150人,年加工楠竹5万吨,2022年实现产值8000万元,带动周边竹农实现增收致富。

看发展。新锦公司全竹马桶盖、竹电子秤等产品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立足赤水市楠竹资源优势,该公司将充分利用竹材的特性,大力发展“以竹代木”“以竹代塑”的竹材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引领竹制产品的绿色消费新风。

领“鲜”美味靠笋尖

如何锁住山乡竹林的这口“鲜”味?

走进贵州省红赤水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赤水集团)生产车间,8条智能化流水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赶制各种笋类产品订单。

从鲜笋清洗、盐渍储存,到预煮、拌料、灌装、杀菌、检测装箱……每一道工序,与会代表都能在参观通道一览无余。

“目前,我们年消耗竹笋等农产品原料2万多吨,以生产各种口味的即食笋为主。”红赤水集团负责人介绍,为满足多元市场需求,公司创新研发竹笋加工工艺,通过生物复绿技术生产出来清水笋,最大程度保留了鲜笋色泽、脆度、营养,广受消费者喜爱。

红赤水集团拥有“红赤水”“桫椤妹”“自然传奇”“艾园”四大品牌,获得授权专利46项、注册商标75个,有着200多个味道独特的单品,是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其中,该集团生产的赤水脆笋、清水笋获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证。

依托以红赤水集团为代表的精深加工优势力量,赤水的春笋、冬笋等各类竹笋变身舌尖“鲜”味,被送上国内外消费者餐桌。

非遗传承育新机

竹文化如何赋能竹产业?

“无竹不成家”是赤水人生活的常态,竹制品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劳动用的簸箕、竹篓,睡觉用的竹床、竹席,做饭用的甑子、刷把,出行用的斗笠、雨伞……借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竹产业正扮靓这座黔北红色小城的绿色新颜。

在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的工坊内,原竹加工、竹材制作、编织、包装的流水线快速运行,数十名篾匠正紧张有序地赶制竹编茶水分离杯。竹编茶具、竹编手提包、竹编首饰等各式竹编工艺品陈列在一楼展区内。

“今年竹茶具、竹酒具、竹灯饰等家用竹编产品的销售收入有望突破2000万元,同比增长66%。”杨昌芹说,市场需求折射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更多人正向往质朴生活、低碳生活。

近年来,赤水市还培育出以竹笋、竹荪、竹筒饭等为代表的“全竹宴”;形成独竹漂、竹编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赤水市接待游客总数为695.04万人次,综合收入72.29亿元。赤水丰富的竹林资源和独特的丹霞地貌,也孕育了以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燕子岩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森林旅游目的地,黎明村和大荣村也借此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振兴路。

西南林业大学筇竹研究院院长、教授董文渊在参观完非遗工坊后感慨:“赤水的竹类资源丰富、产业初具规模。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进一步深化对竹文化的挖掘,通过竹文化赋能竹产业,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我们的乡村振兴,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 2023-04-26 ——全省竹产业发展大会观摩侧记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92254.html 1 赤水:绿意十“竹” 生活富“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