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党建+专家小院”

“潘核桃”“龙猕猴”“张蔬菜”,这群专家好赞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骏娇

三年多时间,走遍全省88个县,给地方送技术、送服务,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服务上万人……作为“专家小院”的带头人之一,贵州大学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潘学军也因此在各地群众中有了一个亲切的名字——“潘核桃”。

10月下旬,记者在农学院见到潘学军时,他刚结束给赫章县农技人员、葡萄种植示范户进行技术指导的视频连线。

窗外是连绵的秋雨,潘学军站起身来活动了一下双腿,长年累月在基层服务、辗转于课堂与田野间,每到下雨的季节,潘学军的腿就隐隐发痛。

“都是老毛病了。”2006年,贵州大学、贵州省果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赫章县建立全面合作关系,从事葡萄研究的潘学军带着专家团队,一头扎进山林开展核桃技术攻关与研发,一干就是十几年。最终从100多万株核桃树中选育出了适合黔西北种植的5个泡核桃优质新品种,命名为“黔核”系列。同时,潘学军与团队还对本地核桃树品种进行嫁接改良研究攻坚,通过低产大树嫁接让核桃快速繁殖,增产增质,有效解决了传统核桃种植挂果期时间长,收效慢的问题。

“现在,我们的嫁接苗4年就可以挂果,嫁接后8年亩产可达200多斤。”潘学军说,通过技术帮扶,赫章县核桃产业面积由2006年的14万亩增至现在的163万亩,年产值由3亿元增至15亿元,“黔核”系列核桃品种还走进了威宁、兴仁、晴隆等19个县(市),受益群众上百万人。

在贵州大学农学院,不仅有“潘核桃”,还有“龙猕猴”“张蔬菜”“徐蘑菇”“耿辣椒”,他们是“专家小院”里的产业带头人,也是农学院党委班子成员和基层党支部书记。

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鼓励更多年轻教师、专家学者深入基层,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在农学院党委的带领下,由“首席专家+骨干教师+博(硕)士研究生+乡土人才”共同组建的“专家小院”应运而生。

通过党建引领,由党委班子成员、党支部书记领衔组建起核桃、猕猴桃、中药材、蔬菜等产业专家团队,实现专家和小院,小院和政府、企业、农户紧密联结,在助推地方产业发展的同时培养乡土人才和校内科技人才。

十多年来,专家教师张万萍带领蔬菜产业团队,选育耐抽薹白菜并筛选蔬菜新品种50余个,形成“萝卜、生姜、山药、番茄、清洁菜园和规模化基地”6个地方标准体系,有力支撑全省蔬菜标准化发展;专家教师龙友华带领猕猴桃产业团队,深耕修文县猕猴桃种植,带动当地种植猕猴桃面积达16.7万亩,产值达10.7亿元。

…………

农学院从最初的核桃、猕猴桃、中药材、精品水果、蔬菜、小杂粮等6个“专家小院”已扩展辣椒、花卉、食用菌、刺梨、蜂糖李等13个“专家小院”;优质的农产品从赫章、修文、贞丰等地拓展到全省粮食和特色农业优势产业核心区全覆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用实际行动回答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努力培养一批扎根农村、服务农业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全力推动产业振兴。”潘学军说,现在,农学院每年有300余名研究生和600余名本科生驻扎“专家小院”和产业一线,学院140余名教师下沉产业一线开展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持续为全省粮食安全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助力。

以党的二十大为指引,贵州大学农学院持续推进新农科专业建设,大力实施“党建+专家小院”培养模式和“十百千”技术服务,努力将科技成果和人才优势转化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动能。

--> 2022-11-16 “党建+专家小院”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78696.html 1 “潘核桃”“龙猕猴”“张蔬菜”,这群专家好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