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

■ 张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总体战略安排。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从逆向来观察,没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达成,也无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从新发展阶段出发,解放、发展和保护社会生产力依然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整个社会生活以及整个现实历史的基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研究中,发展生产力是指生产力本身的提高,侧重于“物”的现代化;解放生产力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优化,侧重于“人”与“经济关系”的现代化;保护生产力是指通过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和人民民主政权来为生产力的大发展保驾护航,侧重于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新发展理念出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贯彻的新发展理念是通过发展方式的变革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的正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的精髓和要义。从新发展格局出发,需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不断调结构、转方式,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不断推进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富裕。需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社会也无法取得长足的进步。针对社会主要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突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面对现实存在的财富集中度加速、区域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在具体的理论与政策层面解决阻碍共同富裕的难题。在分配层面,亟待通过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保持第二产业占比处在合理区间、谨防新技术引发收入不平等、提升城乡生产要素流动性、保持公共资本处于合适比例、构建现代化的应急管理体系等一系列措施,建立优化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新政策体系,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没有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就无法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解,也就无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最优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观就孕育于辩证唯物主义之中。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在他看来,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与自然界的一体性就会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命共同体和人类的命运共同体是一对互为必要条件的辩证统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就是要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创造更优美的生态环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文明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没有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就无法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共同富裕也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方面,与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不同,我国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其承载着持续推进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现代化进程中要注重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又要分好蛋糕,并自觉、主动地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更加强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人民的创造性,使人民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22-10-27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77092.html 1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