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幸福生活踏歌而来

收割机在普安县新店镇新店社区的玉米地里收割玉米。

刘朝富 摄

■ 唐波

⬆ 兴义市那坡立交桥。

张霆 摄

⬆兴义市金州大桥施工现场。

刘朝富 摄

⬇安龙县招堤街道海庄村高粱丰收。

刘朝富 摄

⬆村民在龙山镇下坛坝区冷库旁整理收获的小青瓜。 刘朝富 摄

义龙东峰林大道。 张霆 摄

十年来,黔西南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强化“稳”为基、“干”为要、“进”为果,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大力挖潜、改造、创新,扎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开新局、工业强州促发展、文旅兴州突优势、教育立州增后劲、城市带动强引擎“五个战略”,加快发展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融入贵州发展“黄金十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黔西南州地处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曾经,这里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为13.75%,比全国高出8.05个百分点,是贵州省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的坚中之坚、难中之难。

黔西南州认真贯彻精准方略,全面落实贵州战法,建立大决战指挥体系、作战体系,探索实施“四逐四准”机制、目标任务“确认书”制度、新市民计划“1+13”政策及公共服务国家标准化试点、“窗口期”规则和“两补两看”工作、“四险一金”保障体系、产业就业“两业”全覆盖、“内拓外输”促进返岗稳岗、同心助攻团、知行协力队、百人护航战队、科技先遣队等一系列攻坚打法,顺利完成了33.85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建成农村“组组通”硬化路4696公里;解决102.9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动态清零;行政村卫生室建设和村医配备实现全覆盖;累计减贫47.13万人,7个贫困县(市)顺利摘帽,62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改写绝对贫困历史,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黔西南精彩篇章。

■ 经济实力历史跨越

数据表明,截至2021年底,黔西南州工商注册登记市场主体达26.53万户。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已成为该州市场经济主体中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成为推动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大发展的生力军和精彩缩影。

十年来,黔西南州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455.37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506.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0.5%。202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65.29亿元,比2012年增长2倍,年均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523.29亿元,比2012年增长3倍,年均增长11.6%;第三产业增加值717.79亿元,比2012年增长3倍,年均增长10.9%。人均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15939元增加到2021年的50070元,年均增长9.8%。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2年的64.42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80.78亿元。工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153.86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85.62亿元,年均增长10.7%。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2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14.0%。

■ 基础设施系统升级

深秋,义龙新区楼纳村景美如常。秀丽的河湾,整洁亮丽的民居,四通八达的通组串户路,文化广场、集市、活动场所等一应俱全。作为国家3A级景区,楼纳村已成为黔西南州乡村旅游的升级版和游客喜爱的“打卡点”。

十年来,黔西南州城市变大了,乡村变美了,道路变宽了,环境变好了,发展动能变强了,交通基础设施实现历史突破。2021年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2.31万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组组通硬化路;盘兴高铁全线加快建设,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04.42公里,兴义万峰林机场通航城市达到16个,民航旅客年吞吐量超过百万人,水路通航里程达1017.32公里,形成公路、铁路、航空、水路为一体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田水利灌溉、城乡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工程性用水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水库总库容达到8.04亿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484。地方电网建设发展取得较大成效,一批电站、电厂建成投运,“两网融合”不断深化,电力装机突破1500万千瓦。

天然气管道“县县通”加快实施。行政村光纤和4G网络覆盖率均达100%,5G新基建逐步推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兴义义龙加快一体发展,兴仁成功撤县设市,建成36个新市民居住区、10个省级城市综合体和40个城市公园,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165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8.63平方米提高到11.82平方米,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30.68%增长到2021年的47.34%。成功打造晴隆阿妹戚托、义龙鲁屯等19个示范小城镇,贞丰者相入选“中国特色小镇”名录,安龙蘑菇小镇被评为“全国美丽搬迁安置区”。

■ 绿色财富优势转化

又是一年夏秋茶采摘和销售旺季,普安县8万亩茶园里,采摘的茶农、收购的茶商、往来的游客,让这里变得热闹非常。

刚刚过去的2021年,黔西南州共接待游客73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总收入762亿多元。普安江西坡茶园、兴仁鲤鱼村特色田园、望谟“两江一河”精品水果产业带……农旅一体推进绿色产业转化为旅游经济,绿色财富不断释放发展“红利”。

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黔西南州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动“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保护治理,坚持“零容忍”态度,铁腕治污、重拳出击,强力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六个一律”、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和“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全面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和“乡村环境整治”五场标志性战役,以“四最”要求狠抓突出问题整改,万峰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该州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9%以上,水环境质量优良率稳定保持100%,主要河流、重要湖库以及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森林覆盖率61.17%。

■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好教育。”2022年,望谟县教育预算资金投入达113025万元,是10年前的4倍;新增校舍面积21万平方米,教师队伍增加到4465人;高考录取本科人数突破1300人,从过去的长期挂末上升到黔西南州第三位。

十年来,黔西南州教育事业加快发展,高考本科上线率连续5年超5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3%,黔西南民族师专成功升格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建立黔西南州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7.8%、98.2%;文化事业持续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逐年提升,农低保、城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临时救助实现应助尽助。黔西南州人民医院、州中医院、兴义市人民医院成功通过“三甲”复审,该州每千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每千人拥有执业医生数分别达到6.82张、2.5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9471元增长到2021年的38251元,增长1.96倍,年均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4625元增长到12623元,跨过万元大关,增长2.73倍,年均增长12.5%。

■ 改革开放创新突破

十年奋斗,踵事增华。黔西南州各项改革全面稳步推进,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财税体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国有企业、粮食流通、文化和医药卫生体制等改革取得新进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坚持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实施工业强州,冶金和建材产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煤化工、冶金和新材料为支柱的特色优势产业。坚持对外开放,服务、旅游、非公经济、民营经济、对外合作等多种经济形态得到大力发展。科技创新不断深化,建成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2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37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8家,发明专利365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提高到169.91亿元。

这十年,记录了黔西南州从追赶到跨越的奋斗历程,展现了黔西南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上的主动作为。

如今的黔西南,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的良好局面,该州300余万各族人民正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开创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的美好新未来。

--> 2022-10-21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75550.html 1 幸福生活踏歌而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