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播州 乡村振兴 各展其美

■ 蒋洪飞 李著刚 简久兵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党。近年来,播州区始终将党建当作引领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全面展开。

■ 茅栗镇:产业连片 致富有方

一手拿苗,一手用木条轻轻一压,不到5秒的时间,一棵芹菜苗就栽种完成。在茅栗镇九龙村芹菜种植基地里,村民钟云水正在自家田地里种植芹菜。两个月后,他家的4亩芹菜就会走上城里市民的餐桌。

“这两年的价格比较平稳,不用担心销售,都是供应商上门来收购。”去年,钟云水种植4亩芹菜,一亩地可以收3000多斤芹菜,加上水稻的收入,一亩地的产值超过1万元。

在九龙社区,像钟云水一样发展“稻+芹菜”的村民有50多户。

在位于茅栗镇易地搬迁点的油菜加工厂内,多台榨油机正开足马力开榨刚从田间收获的油菜籽,隔着老远就能闻浓郁的菜油香味扑鼻而来。

为进一步提升“稻油”水旱轮作产业发展,茅栗镇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水稻+油菜”的模式,形成耕地轮作与保障粮食、油料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良好互动,实现油菜种植及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加大辖区内农副食品推销,提升油菜产业价值链。

秋收过后,金山村村民周玉书正忙着翻犁土地,今年,周玉书靠种植的4亩水稻就收入近两万元。近年来,金山村通过“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的方式、“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种植“稻+”1万多亩,村民种植水稻亩均收入从1000元增加到了4000元。

如今,“稻+”产业已覆盖全村家家户户,金山村通过“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方式,实实在在地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茅栗镇以党建为引领,围绕巩固和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 团溪镇:抢抓农时 秋耕秋种忙

眼下,正是秋种的关键时节,在团溪镇各村(社)的田间地头,村民们抢抓时间节点,忙着秋耕秋种,一幅幅“秋耕秋种图”铺展开来。

秋种工作启动以来,团溪镇以党建为引领,提前谋划部署,积极做好面积落实、群众动员等工作,营造粮食生产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氛围;充分利用撂荒地、早熟作物空闲地等,扩大油菜种植面积。为农户施肥播种做好技术指导,全力保障秋种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多措并举为秋播秋种工作提速增效,确保秋种“满栽满种”。

在生产村,村民刘文碧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把自家的几亩地流转给村委会,村委会再统一承包给种植大户,用于水稻、辣椒、蔬菜的种植。今年,生产村按照“一年两茬、两年一换”的原则,轮流种植水稻、蔬菜、烤烟等农产品,实现“田无闲田、地无空地”的目标。

“为了更好地发展村里的农业产业,我们以‘支部+公司+农户’的方式开展农业生产工作,主要以‘水稻+其他经济作物’与‘水、旱轮作’等种植方式,充分发挥土地的使用效率,提高种地的经济效益,增加群众的收益。”生产村党总支书记王永翠说道。

此外,团溪镇加大了中低产土地的改造力度,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切实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进一步优化粮食结构,最大限度促进农业丰产、农民增收。

作为农业大镇,团溪镇抢抓机遇,优化产业布局,依托坝区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水稻、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保证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以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铁厂镇:沃野田畴绘新景

眼下,正是秋种时节,铁厂镇以党建引领为抓手,组织党员干部、农技人员抢抓有利时机,分赴田间地头传经送宝,开展秋播油菜育苗工作,为明年的油菜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西花社区油菜育苗基地,田野间机器轰鸣,犁耕机轰轰隆隆地在田间来回翻犁,进行土地翻耕,村民们正在抢抓时节,热火朝天地翻耕秋收后的闲置土地,犁地、除草、疏沟、起垄……不一会儿,闲置土地被“收拾”得整整齐齐。

党员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和农技人员在田间进行实地技术指导,全力为当前油菜育苗服务,为农业增效、油菜丰收、农民增收“保驾护航”。

“我们社区以‘集中育苗+分散育苗’的结合模式育苗700余亩,预计可移栽田土1200余亩,在集中育苗期间,我们就带动了12名群众实现了在家就业。”西花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忠芳说。

为确保秋种顺利进行,铁厂镇及时协调相关部门,加强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储备。同时,组织党员干部、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群众开展培训16次,覆盖农户700余人。

铁厂镇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积极引导农户利用冬闲田发展秋冬产业,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闲田”变为“效益田”。从油菜育苗、田土移栽到采收,由政府统一发放油菜种子和肥料等物资,并提供全过程跟踪服务和技术指导工作,保证油菜种植高产高效,让老百姓能够致富增收。

“为切实扛牢扛稳粮油种植目标,铁厂镇以‘支部+合作社+种植大户+散户’组织方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整合秋收后的闲置田土,大力推广种植高经济价值的油菜作物,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驾护航’。”铁厂镇党委书记郭明权说。

■ 苟坝:“火”了红色旅游 “亮”了乡村经济

近日,走进播州区苟坝红色文化旅游景区,人声鼎沸,红旗飘扬,鲜艳的中国红庄严而热烈,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这里接受了革命精神的洗礼!”游客张铭宽参观完苟坝会议会址后,由衷地感叹道。

“这里是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游客张丽说,这里的田园风光很漂亮,山水、田园、人文融为一体,“乡愁”满满。

据苟坝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苟坝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始终以党建为引领,把“红色苟坝·乡愁花茂”作为发展定位,以发展红色旅游为抓手,一步步把景区打造为“全国乡村旅游创客基地”“中国最美红村”,并列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农村休闲度假社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其中苟坝会议会址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依托红色遗址保护、旅游景区开发、乡村旅游发展、传统农业壮大,红色村落苟坝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欣欣向荣。

此外,苟坝传统村落不断挖掘红色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加入现代新农村建设工作发展理念,调整结构,发挥优势,积极发展“优质、高效、高产、生态、安全”的现代观光农业,使农业年增加值增长8.3%。

如今,苟坝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现已是集红色教育、党性培训、休闲康养、户外拓展、团队建设等项目于一体,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的综合性红色文化体验平台。

从当年荆棘遍布、荒无人烟到如今游人如织、富庶丰茂,这片红色的土地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完成蜕变,如今又在冉冉岁月中再换新颜。

■ 林业局:深挖林业资源 打造“绿色银行”

近日,在平正乡红心村天麻基地,种植户陈明容正忙着除草、浇水等管护工作。

几年前,在播州区林业局的引导下,陈明容开始在红心村租用林地种植天麻,凭着积累下的种植经验,每年种植的天麻面积都在逐渐增加,同步也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最多的时候有70多人在基地务工。

种植天麻是播州区近年来探索的林下经济产业之一。目前在全区已发展天麻种植达4300多亩。根据测算,每亩可实现产值2万到4万多元。

近年来,播州区林业局以党建为引领,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结合具体实际,统筹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与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做优区域特色产业,培育林产品品牌,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促进森林全面提质增效,让林业资源真正变成群众增收的“绿色银行”。

位于枫香镇苟坝村的杜仲矮化密植和黄精特色林产业,是今年新增的项目。当地采取“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分区、分块种植杜仲和黄精。目前,经过近6个月的时间,由遵义红枫圣源林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500多亩黄精,有的已长到了一人多高。该合作社负责人费元开介绍,未来三年,合作社将增种黄精到一万多亩。

“黄精的药用和食用价值都非常高,有很好的销售市场,合作社现在大力发展黄精,每亩可以达到10万元以上的收益。”费元开说。

今年以来,播州区已完成林下经济利用面积25.8万亩,主要发展了天麻、黄精、杜仲、茯苓种植,并已取得显著成效。

--> 2022-10-17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74992.html 1 播州 乡村振兴 各展其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