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贵州民族大学 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

2012年4月,贵州民族学院正式更名为贵州民族大学。

学校“一校两区”,占地2009亩,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有来自24个国家的留学生近400人,拥有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82个普通本科专业,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点。 

建有国家级人文社科科研平台2个,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27个,2021年科研经费总量突破1.6亿元。 

有专任教师1219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784人(正高175人),博士人才530人,硕士学位人员822人,博士生、硕士生指导教师545人。培养和引进“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人才17人,各层次人才引进费用超亿元。 

获批国家特需人才培养博士项目;按照一校两区规划,大学城校区正式开工建设;贵州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东盟人文学院等10多个学院如雨后春笋新增成立……十年飞速发展,贵州民族大学正朝着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阔步前进。

■ 党建引领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把牢正确办学方向,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突出抓实政治建设,持续深化理论武装,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作用,推动作风纪律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以制度创新引领学校各项改革,不断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贵州民族大学不断深化党的建设,提出并践行“六度三合”党建工作思路,通过强化思想引领、加强协同联动、深化教育教学、注重实践养成等措施,将立德树人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各环节,以党建推动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提出并深入践行“坚持党建引领,聚焦‘四个自信’,担当‘五大使命’,强化‘五个认同’,注重‘五建六抓’”意识形态工作思路,学校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先进集体”,连续三年获“全省学校安全稳定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并被续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党建扶贫成效显著,制定并全力推进“六个专项”计划,推进校农结合;实施“大地论文工程”;开展“文军扶贫”。探索形成脱贫攻坚“七项特色工作”。学校获批原国务院扶贫办委托项目《贫困县摘帽案例研究》(玉龙自治县);与镇远县创建乡村振兴学院,把大学办到了脱贫攻坚一线;以长效脱贫机制为支撑,打造新时代党建扶贫“升级版”。 

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大力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配齐专职组织员,严肃“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规范党员发展,优化教育管理,创新党建方式,完善考核体系。十年间,学校发展党员10956名,新建7个基层党委,优化基层组织设置50余次,各级党组织、党员获省级以上表彰170余项。

■ 学科谋篇推动办学实力跨越提升

立足“贵”字谋发展,发挥“民”字强特色。 

贵州民族大学始终将“学科谋篇”作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的重要战略,探索制定了重点学科群突进工程、学科金字塔工程、学科改革保障工程“三大建设工程”,扎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统筹推进支撑学科和基础学科协调发展,继续实施好特需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为获批博士授予单位和博士授权点积累经验。

实施学科金字塔工程。打造“塔尖学科”“塔身学科”“塔基学科”。形成以“塔尖学科”重点冲刺国家一流学科,“塔身学科”重点保持区域一流学科,“塔基学科”充分发挥支撑作用的学科建设思路,积极完善学科定位调整机制,实现学科动态优化,不断孕育孵化新兴学科。 

启动学科改革保障工程。实行“学科特区”制度,完善学科首席人负责制,完善学科建设奖惩机制,健全学科规划落实机制,构建学科评估和优胜劣汰机制,完善学术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结合机制,激发活力和动力,营造“人人想科研,人人能科研”的良好学术氛围。 

十年发展,贵州民族大学突出学科谋篇,打造高质量发展战略支撑,学校办学综合实力逐年提升—— 

以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顺利通过评估验收和本科教学审核式评估圆满完成为标志,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以入选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I类学科群和第四轮学科评估取得较好成绩为标志,学校学科建设逐步迈入发展快车道; 

以年科研经费总量连续突破亿元和成功获批两个国家级平台为标志,学校科学研究能力稳步提升; 

以博士总数实现历史性突破和引进一批名家大师为标志,学校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 

以一大批立法建议得到采纳和乡村振兴研究深入推进为标志,学校服务社会能力明显提升。

■ 创新驱动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跑出“加速度”

“如何提升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创造性转化能力?”从教21年来,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民间美术系主任陈梅探索出“文化传承+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精准扶贫+技能扶贫”非遗扶贫模式,助力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工艺传承与创新。 

作为贵州民族大学“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项目负责人,陈梅连续高水平、高质量完成8项国家级非遗研修培训任务,培训非遗传承人350余名,培养了张薇薇、杨胜娇、韦波等多位非遗产业带头人。 

充分发挥智库优势、人才优势,陈梅正是学校广大师生助力民族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贵州民族大学围绕培养民族人才、研究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目标,实施“五大建设工程”,激活民族人才培养模式、民族问题研究成果、服务国家战略及特殊需求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等的创新,创新驱动助力学校改革调整,以创新驱动跑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加速度。 

推进一流人才培养强基工程。实施“一流本科固本行动”,着力优化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着力深化教育教学体系综合改革,开展“名师培育工程”“一流课程建设工程”“星级教师评价体系”工作。着力打造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实施“研究生教育特色创新培养行动”,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构建扎根贵州大地、扎根民族地区特色鲜明的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 

推进“特色研究领跑工程”。聚焦“区域一流”建设重点任务,着眼特色研究,充分发挥优势禀赋,整合资源,集约推进,制定并全面实施立足区域特色研究的“贵民大方案”。围绕特色研究定位,以“基础研究倍增计划、重大成果培育计划、重大平台培育建设计划、重大项目培育计划”为支撑,以高质量完成重大项目不断提升学校助力和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推进“区域发展助力工程”。发挥学校智库优势、人才优势,立足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服务民族地区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把学校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优势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能力,重点服务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战略。立足学校长期以来发挥智库作用助力脱贫攻坚的实践基础,整合“乡村振兴学院”“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院”“多彩贵州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等校内机构,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 

推进“国际合作拓展工程”。着力建好东盟人文学院及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扩大开放办学,努力在培养“小语种”人才上下功夫,加大“小语种”人才输出力度,助力区域战略发展。创新国际合作办学模式,扩大双向对外教育开放。出台学术交流和联合培养等政策,打造“留学贵民大”品牌,努力探索“走出去”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 

推进“和美校园提质工程”。围绕增强师生的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建设和谐校园、文明校园、智慧校园、绿色校园,提升师生满意度。

■ 治理保障坚持办“有温度”的大学

走进贵州民族大学花溪校区职工家属区,暖心故事每天都在上演:离退休处党委在职干部党支部的8名党员,轮流照顾膝下无子女的退休教职工马嘉珉老人整整6年;退休干部第二党支部采取“一对一”的方式结对帮扶支部困难党员……“爱心托起夕阳红”的党建特色亮点工程,让离退休老同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期待得到满足。 

坚持办“有温度”的大学,让师生安心工作、学习、生活。 

以“一校两区”办学格局形成和花溪校区改造提升为标志,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近年来,学校新校区一期工程完成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完成老校区改造3.2万平方米,理工类、应用类学科顺利入驻大学城校区,一校两区办学格局形成,办学空间得到极大拓展。实验实训设备值累计增加2.53亿元,教学仪器设备值增加2.2亿元,纸质图书增加至150万册,年均增长3万册,电子图书达260万册,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以公租房、经适房建设和教职工待遇稳步提高为标志,民生工程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近年来,学校建成公租房1012套,经适房主体及配套设施竣工验收,附属学校、幼儿园建设管理提质。“奖、助、勤、免、补”有机结合的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完善;人防、物防、技防建设有序推进,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和安全稳定工作成效显著;教职工年均收入、离退休老同志生活补助稳步提升。 

以制定并施行《贵州民族大学章程》和实施四项综合改革为标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不断深入。近年来,学校深入推进依法治校,2016年《贵州民族大学章程》获核准通过,2022年章程修订获教育厅核准,现代大学制度逐步完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后勤保障体系改革、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有序推进,修订完善 100余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不断理顺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能。

--> 2022-10-17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74927.html 1 贵州民族大学 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