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省农科院 科技支撑贵州农业现代化

■ 裴晓红 姜敬伟

党的十九大以来,贵州省农业科学院面向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以全省农业重大技术需求为导向,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开展农业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团队,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创新氛围浓厚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及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在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油菜、玉米、茶叶等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利用成效明显,成功选育了油研2020、黔玉1808、黔茶1号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品种。”近日,省农科院科研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在种质资源研发上取得的成果。

近年来,省农科院把开展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科研能力提升作为重点工作,着力全省产业关键技术环节解决重大技术难题,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新品种创制、新技术研发、新模式创新等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省农科院积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项目等国家级项目,科研项目数量大幅度增长,研究领域向更宽更深方向拓展,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探索农业科技前沿,面向全省经济发展主战场,解决重大农业产业技术问题。省农科院围绕全省优质粮油与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农业核心技术攻关,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卡脖子”问题,形成一批突破性示范性引领性创新成果,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创新氛围日益浓厚,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党的十九大以来,获得省部级奖项50项,其中,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6项。

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坚实科技支撑,省农科院积极开展动植物新材料新品种创新研究,自主研发的农作物新品种在农业产业推广应用上实现了新突破。除新审定(登记)了100多个新品种外,自主创新选育推广的一批高产优质高效农作物和畜禽品种,在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提供种源种质保障中广泛应用。其中,“油研50”等10余个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在长江流域13省市推广;“黔辣10号”连续两届被辣博会评为“十大优秀品种”并成为全省辣椒产业“换种工程”的主要品种;“黔茶1号”“黔茶8号”等黔茶系列品种成为全省茶树品种优化的主推品种。

“1154.68公斤,这是贵州水稻单产的最新高产纪录。”省农科院水稻所负责人介绍。2022年9月,在黔西南州兴义市实施的水稻超高产示范再创新高,核心技术正是他们研发的杂交稻超高产精确栽培、无纺布钵苗育秧等增产技术。

自主研发集成适合我省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模式,科技支撑产业创新发展作用持续显现。中药材产业首创白及“马鞍型”驯化苗和高产栽培的发明专利技术在生产上广泛推广,红托竹荪、冬荪、羊肚菌等珍稀食用菌的扩繁技术得到成功应用,集成创建了蔬菜“三季四收立体种养模式”改变了全省蔬菜传统低效种植方式。

农业科技基础研究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2018年度省农科院的植物与动物学科首次进入ESI前1%行列,成为高被引论文科研机构。

■ 打造基础研究平台

“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贵州中心”挂牌成立、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研发基地进入实际运行中、贵州省国家农作物品种抗病性鉴定平台投入使用……近年来,依托科研平台的建设,省农科院承接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迅速提升。

科研平台是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省农科院以打造高水平、高层次、基础性的科研创新平台为目标,整合人才团队资源。从2017年拥有30个科研平台、1个重点实验室,到目前获批立项(备案)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创新平台共50个,其中国家级平台17个,省级科研平台3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至2021年,省农科院建成了25个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在17个省产业技术体系承担了12个体系的建设工作。

省农科院不断优化科研创新平台布局,建成了不同研究领域、技术类型、团队层次的公共平台,满足申报大型研究项目、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的需求,支撑农业科学发展,不同平台发挥的功能,满足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发挥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作用。

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围绕贵州资源特色建立研发基地,一大批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在各个研究所不断挂牌成立:2020年,农业农村部批准成立名特优新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研究贵阳分中心,生产高品质农产品、保障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2021年启动了“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高原生态蚕桑实验中心”建设,全方位推进贵州高原桑蚕产业发展;2021年,为加强贵州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着手建设贵州省作物种质资源库;2022年获批部省共建喀斯特山区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新实验室。

为解决全省农业产业核心技术问题、解决基础性研究问题,在国家农业联盟指导下,省农科院搭建全省农业科研系统的创新科研平台,联合全省9个市州农科院(所)和部分涉农高校、企业组建了贵州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目前正在积极申请加入国家农业创新联盟体系。还与遵义市政府联合共建贵州省农业科学院(遵义)科技研发创新中心,辐射带动黔川渝地区区域性重要的现代农业科研平台。

■ 转化农业科技成果

2021年,省农科院提供的“贵州辣椒轻简化栽培技术模式”等7项农业技术列入“贵州省2021年十大农业主推技术”;2022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等6项技术继续入选……近年来,省农科院有130余项科技成果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油菜、水稻、玉米、马铃薯、大豆、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常年示范应用超过2000万亩,增收效益明显。

转化科技成果是让技术研究不仅要产得出、还要用得好。省农科院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在政策支撑、转化机制、转化平台等方面探索,提升科研成果与市场的匹配度,打通先进的农业科技与产业对接的“最后一公里”。

省农科院推出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举措,提升了18个研究所成果转化能力。推动科研“放管服”,不断强化政策体系建设,鼓励支持优秀科研团队自主创业、领办创办公司,释放全院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条例,在转化方式上持续创新,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和技术开发、咨询、服务多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探索了股权激励等做法,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合同项数增长、合同金额稳步增长。

省农科院的科研团队从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着手,面向市场需求研发、改良农产品品质,降低前期投入成本,推广技术成果,推动科研方向的转变,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开发受市场欢迎的农产品,围绕企业生产需求,研发成熟度高、更具有市场需求的农业科技成果。

“泡椒在我国西南地区消费市场广阔,但缺乏专用品种,我们紧盯这一市场空白,研发新品种‘黔辣10号’,水分含量丰富且脆度好适宜加工发酵,适合特色泡椒生产、收割、制作、食用。”贵州省农科院辣椒所负责人介绍,针对市场上贵州辣椒加工专用品种缺乏问题,辣椒所立足辣椒制作工艺、食用口感的不同需求,研发适用鲜食、加工不同类型的专用新品种,培育的“辣研”“黔辣”系列辣椒新品种,适用干椒、油辣椒、糟辣椒等不同风味辣椒食品生产加工。

■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省农科院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运用科技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近年来,先后选派了科技骨干2439人次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服务地点遍布全省80余个县市区,辐射带动100多万脱贫群众就业增收。

科技特派员们在基层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支持,他们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农业农村生产一线。据不完全统计,转化示范500余项先进适用农业技术,为全省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技术服务。

为确保农业科技工作与省委部署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省农科院2018年围绕全省三年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和“一县一业”的方案。围绕“五步工作法”和“产业八要素”,帮助贫困乡镇选定脱贫主导产业,帮助抓好技术服务、项目建设、资金监管、督查调度等工作;2019年全力支撑全省“十二大产业”及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组建了水稻、生态渔业、生态畜牧业、茶叶、食用菌、辣椒、精品水果、中药材、石斛等14个专家团队,重点服务毕节试验区、从江、石阡等“14+2”个深度贫困县区扶贫产业发展;2020年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战,集中全院科技力量在石阡、毕节试验区、从江、“9+3”贫困县深入开展科技帮扶工作,组建了25支专家团队,推广和引进食用菌、蔬菜、中药材、牧草、水稻、茶叶、玉米、果树、薏苡、大豆、油菜、鱼类等各产业试验核心示范面积达14.5万亩;2021年纵深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助力农田改良,确保粮食总产量只增不减,大力发展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选聘“产业导师”助推乡村振兴。

为助推地方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省农科院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科技需求开展攻关,加强产业化示范工作,以先行先试、示范种植发挥带动作用,推广自育新品种、自研新技术,加快推动培育、繁育、推广、服务一体化发展,助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2019年度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油菜种质创制与油研50选育及应用”成果,解决了隐性核不育制种产量低等技术难题,累计推广3721.9万亩,新增产值55.4亿元,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有效增加我国食用油供给,助力乡村振兴和油菜产业可持续发展。

贵州农业科技支撑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规模迅速壮大、结构更加优化,茶叶、辣椒、食用菌等产业实现裂变式发展,种植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贵州农业科技成果选登

1.水稻所:育成全省首个一级优质杂交稻T香优557;超高产栽培技术突破亩产1100公斤大关,并成为国家粮油生产主推技术。

2.旱粮所:杂交玉米新品种“黄金棒YD819”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实现贵州杂交玉米品种在全国玉米主产区黄淮海零的突破。

3.油料所:创新选育7个蛋白质含量超过40%的大豆新品种,其中2个通过国家审定;为全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提供技术支持。

4.油菜所:选育高产高油优质杂交油菜“油研2020”等5个,在长江流域9省市累计推广面积1390万亩。

5.园艺所:提出100余套蔬菜高效种植模式,蔬菜“321”绿色高效栽培模式作为贵州蔬菜产业扶贫主推技术,在全省示范推广480余万亩。

6.果树所:收集保存贵州地方果树种质资源300余份,通过国家品种登记及省级品种认定9个。

7.蚕业(辣椒)所:“黔辣10号”成为全省辣椒“换种工程”主要品种之一,“双百分”家蚕品种贵蚕4号成为西南蚕区主推品种。

8.茶叶所:“黔茶1号”“黔茶8号”等品种培育成功,黔茶系列品种已成为全省茶树品种优化主推品种。

9.热作所:开展热作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创新应用,为全省20万亩芒果15万亩香蕉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0.品资所:首创白及“马鞍型”驯化苗和高产栽培技术,创新选育6个红托竹荪和冬荪新品种并建立配套高效繁育和多模式栽培技术。

11.生技所:马铃薯超高产栽培技术亩产过万斤;在全国率先突破魔芋大规模集中连片种植技术瓶颈;“黔薯5号”等黔薯系列新品种作为甘薯更新换代主栽品种,在全省累计推广800余万亩。

12.畜牧所:建成年产120万支优质冻精生产线,为贵州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种源保障。

13.水产所:实现水稻“双增双减”,鱼亩产可达600公斤以上,稻田亩产值2万元以上。

14.草业所:选育登记国家和省级牧草新品种17个,实现贵州草品种从无到有。

15.土肥所:持续开展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积累了20余万个耕地肥力演变数据。

16.植保所:建成贵州省国家农作物品种抗病性鉴定平台,服务国家和省级品种审定、引进和抗病育种。

17.信息所:建设贵州耕地资源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积累了种类繁多的耕地土壤相关数据资料。

18.现代所:《贵州省粮食安全发展路径研究》等20余份决策研究报告纳入全省农业产业发展的决策参考。

(裴晓红)

--> 2022-10-17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74874.html 1 省农科院 科技支撑贵州农业现代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