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保驾护航百姓生命健康

——贵州着力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下)

■ 许芳 杨国军 杨鸣丹

■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筑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

全省构建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工负责的重大疾病“防、治、管”服务网络。建成省、市、县三级疾控机构实验室检测网络和新冠核酸检测实验室,省级具备开展实验室检验检测373项、市州级平均115项、县级平均45项。其中,省疾控中心流感、脊灰、麻疹、乙脑等实验室通过国家考核验收,成为参比实验室;省疾控中心和贵阳市、遵义市、铜仁市疾控中心建成病原微生物全基因测序平台,成功开展新冠病毒全基因测序;省疾控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获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证书(CNAS),通过国家现场评审。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省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有力有序有效处置新冠肺炎疫情,保障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实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各项防控措施。规范化数字预防接种门诊在全国率先实现乡镇、社区全覆盖,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甲肝、乙脑等多个重点传染病发病降至历史最低;疟疾连续11年无本地病例,成为全国第九个消除疟疾的省份。

同时,为强化地方病防控措施,健全监测体系,完善病人救治和管理,提升防治能力和防治水平,全面达成地方病防治专项攻坚行动目标。全省88个碘缺乏病区县全部达到持续消除标准;4个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县全部达到持续消除标准;威宁自治县克山病达到持续消除标准;37个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县全部达到控制标准,其中29个县达到消除标准。

此外,建立覆盖全省,以死因监测、肿瘤随访登记和心脑血管事件监测为主的慢性病监测体系。全面推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创国家级示范区10个、省级示范区34个,“政府主导、多部门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慢性病防控模式逐步形成。并开展以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为重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动重大慢性病筛查和干预。

值得一提的是,全省按照“市级能诊断、县级能检查、基层能康复”的原则,推进各级明确一定数量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承担职业病检查、诊断相关工作,推动尘肺病患者集中乡镇(社区)康复站(点)建设,积极构建职业病诊疗康复网络。并以粉尘、化学毒物、噪声危害因素浓(强)度超标企业为重点,持续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专项治理,全省职业病报告数和检出率连续5年下降。

数说:全省现有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8家。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连续10年控制在270/10万以下,2021年降到245.94/10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全省承担职业健康检查医疗卫生机构173家,职业病诊断公立医疗卫生机构15家,康复站(点)已建成运行25家。

■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医疗服务与质量双提升

“贵州这两年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政策力度更大了,让我们工作和科研更有干劲,我觉得特别好。”2020年,通过第八届贵州人才博览会,加盟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连学辉博士说。

深耕骨科专业领域25年已是主任医师的连学辉加盟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后,该院骨科门诊量、住院人数、手术量均实现了较大突破,专业技术水平在贵阳市骨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部分领域技术甚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人才来之不易,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贵州高度重视卫生健康系统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快补齐卫生健康人才短板,全省卫生健康系统人才队伍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医疗技术能力与质量水平双提升。

积极搭建平台集聚天下英才。组建“医疗卫生援黔专家团”,聘请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为专家团团长,全面引入国内高端医学人才。2016年以来,入团专家已达1401人(其中院士60人),先后为我省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骨干医生等高层次人才2500余人。深入实施“银龄计划”,2018年以来,引进省外退休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到我省工作,推动省内退休医疗卫生专家到基层工作,目前,全省共引进2271人(其中省外引才351人)。深化东西部医疗卫生协作,2016年以来,全省1538家医疗卫生机构积极与572家省外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对口帮扶关系,通过挂职锻炼、培训进修、考察学习等方式,助力贵州省医疗扶贫和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援黔医疗对口帮扶工作格局。

依托项目计划培育各级英才。创新实施“黔医人才计划”,2016年以来,选派530名医院中级职称以上学科和管理人才分赴北京协和医院等知名医疗机构学习,学员返岗后,为单位带来了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开展实用新技术和新疗法400余项,填补我省各级各类医疗技术空白280余项,极大地促进了医院诊疗水平和管理能力提升。

全面加强基层人才培养。目前,全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2万人(含并轨研究生),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4400余名,全科转岗培训5800余人,完成在岗卫生技术人员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学历提升3.48万人,开展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3629人,所有行政村均配备1名以上合格村医。充分激励医疗卫生机构自主育才,依托省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18人次入选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十”层次“百”层次计划培养;实施名中医培养培育计划,70人入选贵州省名中医,其中2人获国医大师称号、7人获全国名中医称号。

强化政策措施留用来黔英才。积极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按照“两个允许”的要求,明确超额绩效工资水平和调整标准,落实绩效工资分配自主权。稳慎推行职称制度改革,逐步完善评价使用机制,将副高职称评审权限下放到各市(州)和部分三级医疗机构,将正高职称评审权限下放到省属三个副厅级医疗机构。强化落实人才服务保障,建立高层次人才联系服务机制,为高层次人才申办“优才卡”、人才服务绿卡,积极为专家人才提供就医便利等服务。

数说:截至目前,全省有卫生健康人员38.41万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0.94万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14.01万人、高级职称1.97万人,分别比2012年底增长99.95%、138.37%、309.65%、207.81%。

■ 坚持中西医并重,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贵州作为全国四大道地药材产区之一,有着“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的美誉。近年来,贵州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先后召开全省中医药大会,颁布实施《贵州省中医药条例》,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调整完善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药材专班,全面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服务能力建设,方便群众看中医、放心用中药,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氛围逐渐形成。

建齐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为促进优质资源均衡布局,积极争取广东省中医院与我省共建广东省中医院贵州医院,遴选黔南州中医院作为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单位,促进中医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并且加强基层中医馆建设,将中医馆建设纳入全省重大民生实事和健康扶贫的重要内容持续推进。

做特做优中医药健康服务。强化“1小时”预约诊疗服务、中医师义诊服务、门诊中医药综合治疗服务,全省70家公立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在门诊设置综合治疗区,52家公立中医医院设置午(晚)间特需服务门诊或治疗中心。全省通过中医确有专长人员考核391人,委托省级三甲中医医院,为确有专长的中医医师设立独具贵州地方特色的“民医馆”,社会反响好,群众评价高。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遴选指导老师360名和继承人700余名进行中医名医传承人培养。

加大黔产药材资源保护利用。全省中药资源(野生药用植物)7465种,将天麻等95种中药材列入贵州省道地药材目录(第一批),将头花蓼等91种药材列入贵州苗族等少数民族药材目录(第一批),将杜仲、黄柏、厚朴等木本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以“农户―基地―企业”组织方式,建成定制药园72个、种植面积33.1万亩。推进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和中医药标准化建设。

加强中药质量提升和安全监管。15个饮片品种载入《贵州省中药民族药饮片标准》。抽验41批次35个品种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合格率92.7%;完成地方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复核854批次。印发《贵州省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管理办法(试行)》,建成贵州中药材质量追溯平台,1017家单位入驻,可追溯药材67种、可追溯种植面积71.86万亩。

数说:贵州现有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1476个,其中,中医类医院145个,中医类门诊部、诊所1331个;建成基层中医馆1544个,实现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其中建设省级示范中医馆118个。

■ 强化科研攻关创新,促进卫健技术水平提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前不久,49岁的杜先生因双侧颈肩部及上肢疼痛麻木半年多,慕名到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寻医问诊。在做了前路经皮全内镜下颈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手术后,患者颈疼痛麻木症状完全消失,当天即可下床活动,第3天就出院了。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该院脊柱外科并不满足于将开放手术做到极致,长期致力于脊柱全内镜技术的研究与临床应用,践行“微创精准外科”的技术理念,将脊柱全内镜技术应用于治疗各种复杂、疑难脊柱退行性疾病,率先在国内外建立起覆盖颈、胸、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的微创技术体系。其中9项技术为国际上首次报道,部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已在省内外多家医院推广应用,相关研究成果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近年来,贵州加快形成满足需求、协同高效的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对推进健康贵州建设的引领和支撑能力。

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我省获批国家级平台“国家卫生健康委肺脏免疫性疾病诊治重点实验室”,实现全省国家卫生健康委委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获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3个领域的15个贵州分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学科建设项目、“马歇尔联合实验室”等项目落户贵州。建成了贵州省癌症中心、贵州省精准医学研究院,科研平台建设显著增强。

与此同时,重点学科建设持续增强。印发了《贵州省卫生健康委省级医学重点学科管理办法(试行)》,建立重点学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将包含“人才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等要素在内的4个方面、24项重点评价指标纳入评审,推动省级医学重点学科规范发展。“十三五”以来,全省各级医疗机构建设省级医学重点学科39个。

此外,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全省卫生健康科教工作者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治理能力不断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为助推贵州省成为全国重要的健康医药产业集聚区和人民生命健康贡献智慧和力量。

数说:“十三五”以来,全省卫生健康系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82项,省部级项目1460项,委级科技基金项目评审立项2466项。2021年,发表论文7302篇(其中SCI878篇、中文核心期刊1216篇);新授权的专利共2161项;获批开展新技术共1354项。

--> 2022-10-17 ——贵州着力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下)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74856.html 1 保驾护航百姓生命健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