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花海毕节:春来山水秀 乡村人心齐

黔西市化屋村美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瑞梁 摄

纳雍县厍东关乡陶营村樱桃上市。 通讯员 陈再雄 摄

织金县官寨乡红岩村,漂亮的农家小楼错落有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瑞梁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瑞梁

仲春时节的黔西北大地,千峰叠翠,碧水潺潺,点缀在山水间的一个个美丽村庄生动诠释着“生态美环境优、生产美产业强、生活美百姓富”的内涵。

2021年以来,按照《毕节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五年行动方案》,大力保护生态、发展乡村产业、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等工作,动员各方力量资源向乡村集聚,乡村振兴步伐不断加快。

生态美

化屋村:“世外桃源”成聚宝盆

春风拂山水,万物焕生机。

乌江上游南北两源六冲河与三岔河交汇之处,滔滔江水把延绵群山劈成两半,于崖下江边造就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村庄——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

绿是化屋村最亮的底色。从巍巍山峦到浩荡江流,从葱郁果林到农家庭院,片片绿色在大好春光里铺陈开来。

驾驶游船搭载游客泛舟江面,赏一江碧水,观两岸青山,是村民尤荣文每天的工作。“我们村生态环境好,风景优美。天气晴朗时,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游客越来越多,我每天至少要驾驶三四趟,每趟收入有500元左右。”

2018年,看到家乡发展越来越好,在外务工多年的尤荣文决定返乡创业,兄弟三人成立画廊航务有限公司,用打工积蓄购买了2艘游船开始经营。他告诉记者,乘船的客人好多都留下他的名片。“经常都有人打来电话咨询预约,不少人是回头客。”尤荣文说。

庭前屋后绿树成荫,花园楼阁喜迎贵客。村民何兰夫妇也看准家乡美丽山水的“聚宝盆”效应,办起集餐饮和民宿于一体的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2021年农家乐营业额达60余万元。“这些年来我们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是这片好山好水让我们致富。”何兰说。

坐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尝到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甜头,化屋村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以前村民基本是在山旮旯里种玉米,难以自给自足。如今村民种水果、开渡船、发展民宿和餐饮店,收入水平明显提升。”化屋村村委会副主任杨香连介绍,为了进一步筑牢生态屏障,村里在山坡地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种上了枇杷、樱桃、李子等果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还在果园里发展林下养鸡。“很多游客都喜欢吃我们养殖的林下生态土鸡,每年出栏2000只左右,大部分都在本地市场销售。”

如今,化屋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驾齐驱。

生产美

陶营村:“玛瑙红”激活产业春水

4月中旬,纳雍县厍东关乡陶营村6000余亩“玛瑙红”樱桃迎来丰收,每天有上千名游客和商家前往采摘、收购,通村路、机耕道上车水马龙。

山坡上,游客采摘的身影遍布林间;道路旁,一筐筐红彤彤的樱桃让人垂涎欲滴。“发展樱桃产业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从三月看花,到现在卖樱桃,我们村开农家乐的、卖小吃的、卖樱桃的都赚了不少钱。”村民杨德胜告诉记者,他家种了3亩多樱桃,还依托赏花游采摘游带来的人气开起了餐馆,去年收入超过5万元。

别看现在的陶营村樱桃产业又“富”又“美”,但过去这里的产业和“美”可不沾边。“以前我们村大部分人就是靠烧土窑和种庄稼为生,尤其是烧土窑,风一吹就尘土漫天,辛苦一年收入还只能勉强糊口。如今种樱桃,村子越变越美,收入也比以前高了很多。”村民杨才貌说。

陶营村党总支书记肖军表示,樱桃产业给陶营村的“富”“美”打下了好基础,他们将在巩固和发展好樱桃产业的同时建立更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带领村民持续稳定增收。“我们按照乡里‘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和‘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的要求,成立了现代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群众以土地、樱桃树、资金、劳动力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入股获得产业分红,加强樱桃产业规范化管理,产业发展更加稳固。”

2021年,陶营村樱桃产值超过30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今年,依托樱桃林,陶营村还发展了林下种植木耳、中药材等产业,提高土地利用率,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生活美

红岩村:邻里和睦日子美滋滋

这个春天,家住织金县官寨乡红岩村的袁清忠总是乐呵呵的。“每逢天气好的周末,我的烙锅摊每天能赚500多元。”

地处六冲河边的红岩村,气候宜人、山水秀丽。依托生态优势,村民们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还种植了1500余亩柑橘、李子、枇杷等果树,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去年,我家靠游客采摘水果、摆烙锅摊,收入超过10万元,日子越过越美。”袁清忠说。

中午,村民卢林平的农家乐“望江楼”游客络绎不绝。他给游客做了一锅香喷喷的鱼火锅后,又端上一盘椿芽炒鸡蛋,热情地招呼客人:“快尝尝,今早才上山采的椿芽。”

卢林平返乡办农家乐,不仅收入可观,还能照顾年迈的母亲,这让他心里甜滋滋的。“回乡创业让我找到了事业的成就感。”

红岩村像袁清忠、卢林平这样通过发展产业收入增长,日子过得美滋滋的村民还有许多,在带动村民实现产业兴旺的同时,红岩村村支两委还着力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你们也看到了,我们村现在环境卫生很好,路上、农家院子都很干净。”一路走来,红岩村村委会副主任王康不时向记者“炫耀”村里的环境卫生整治成果,“为了保持村容村貌整洁,我们专门聘请了保洁员,使村里随时看着都干干净净。”

生态好,产业兴,红岩村在提升“颜值”的同时,还着力开展基层治理,提升村子的“气质”。

村“两委”干部时常到村民家走访,讲政策、宣传法律法规,召开村民大会商讨环境保护、整治滥办酒席、产业经营管理事项。“我们制定了村规民约,乱扔垃圾、乱倒污水都要被处罚,我们还通过评选文明家庭引导村民收拾房间、美化庭院、邻里和睦,通过目前的情况看,大家基本上都能遵守村规民约,共建美好家园。”王康说。

--> 2022-04-26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55328.html 1 花海毕节:春来山水秀 乡村人心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