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红色遵义:四在农家 人人向往

子营街道花灯队表演。 通讯员 王永娟 摄

凯旋村生态优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柳 摄

梁桥村茶叶加工厂。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丹灵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丹灵 蒋洪飞 娄勤丽 杨柳

遵义市湄潭县是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县,余庆县是富、学、乐、美“四在农家”发源地,赤水市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近年来,这3个县市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着力将已经全省推广并影响全国的“四在农家”品牌,不断提档升级。如今,不仅在这3个县市,在整个黔北大地,处处都呈现出“生态美环境优、生产美产业强、生活美百姓富”的喜人动人景象,演绎出村村寨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亮丽风景线。

【生活美】

余庆:生活美起来 精神富起来

4月的余庆县子营街道子营社区青山良田绿意盎然,农家小院错落有致,白墙黛瓦,小桥流水,乡村美景入画来。在社区的“百姓大舞台”,记者还看到了另一番美景,几十位群众陆续登台,唱起花灯戏,热闹而喜庆。

唱花灯的群众大多是余庆县子营花灯队队员,他们结合反诈、禁毒等题材精心编排,每周固定演出,成为了周边居民最喜欢的文艺表演。

舞台上,身着艳丽花灯服的队员,配合着旋律悠扬的音乐,跳起欢快的舞蹈。灵动的舞姿舞出了和谐与幸福,舞出了乡村文明新风尚。“舞台是我们的‘精神乐园’,也是宣传的阵地。”村民王学芳说。

如果说“百姓大舞台”舞出了乡村新生活,那么,钱杆舞不但丰富了余庆人的文化生活,还让大家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在余庆县龙溪小学,1600余名学生着装统一、手拿钱杆、整齐划一跳着钱杆舞。学生们手握钱杆中段绕体打击自己的肩、背、腰及四肢,有单打、双打、对打不同队形的变化,钱杆飞舞,钱串脆响,节奏感十足。

2019年,余庆钱杆舞被列入贵州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名录。通过课间操形式它融入余庆县的各个校园,寓教于乐。学生在健身的同时,充分感受传统非遗文化的魅力,也成为了优秀传统非遗文化的新一代传承人,绘就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余庆人的生活之美,不仅表达在花灯戏、钱杆舞的节奏中,还融入乡村文化中。

2001年,余庆县委、县政府顺应广大农民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需求,推出“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通过20年的不懈努力,富、学、乐、美“四在农家”创建走出余庆、覆盖遵义、推广贵州、影响全国。领悟“美在农家展新貌”的余庆人常年开展唱红歌、打钱杆、唱花灯、比山歌、跳健身舞、舞龙、舞狮等文体活动,培养出众多乡土文化人才,民间文化队伍逐步壮大。截至目前,该县已组建各类文化社团组织100余个,吸引了10多万群众参与各类文化活动,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生态美】

赤水:住在景区里 农家变客栈

4月23日,正值周末,因为有客人提前预定来吃饭,赤水市复兴镇凯旋村的农家乐老板娘王贤方起了个大早,先把自家房前屋后卫生打扫一遍,然后去准备食材。

“叮叮叮……”一阵手机铃声,打断了王贤方的忙碌。“您好,哪天过来?几个人?住几天?想要吃些什么菜?”挂断电话,王贤方拿出笔和纸,记下客人的预订信息。

“到我这里的基本都是熟客、回头客,所以环境卫生要打扫好,食材也必须新鲜。”王贤方告诉记者。过去,凯旋村村民种庄稼,闲时做点竹筷子和竹编维持生计,因为收入不高,村里大多数青壮年都选择外出务工。

2014年蓉遵高速全线贯通,让赤水市成功突破交通“瓶颈”,一跃成为川黔渝结合地区的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地。凯旋村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交通区位优势,抓住发展旅游业的好机遇,争取专项资金,硬化通村公路78公里,油化公路4公里;建成村史馆、村文化广场等设施。

如今的凯旋村,主干道干净宽敞,站在山上的观景台俯览,掩映在绿水青山间的民居格外醒目,通村路边一丛丛三角梅争相开放,与民居的红屋顶、自然赋予的丹霞红、竹林的绿相映成趣,融为一体。

“我们还组建生态文明队维护村容村貌,监督村民收拾住房和庭院,现在乱扔垃圾、乱堆乱放现象几乎看不到了。”凯旋村党支部书记帅继容说。

依托优良生态,凯旋村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乡村旅游和竹产业,实现了“村庄变公园”“园区变景区”“庭院变花园”“农家变客栈”“一产变三产”的诸多转变,村民也实现了“住在景区里,钱袋鼓起来”。凯旋村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示范村”“省级乡村旅游甲级村寨”“全国100个观光旅游休闲示范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

【生产美】

湄潭:八朵“产业花” 朵朵花争艳

4月20日,正值春茶上市的时节,湄潭县兴隆镇梁桥村的茶园、车间一片繁忙景象。这里的茶园和车间都由湄潭大业心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运营。

走进大业心茶业加工厂,一阵茶香扑面而来,炒茶机器轰隆作响,几名员工推着装满茶叶的拖车不停地穿梭,“走走走,尝哈新鲜出炉的茶。”该公司负责人包金银捧着一包茶张罗着前往会客厅。 

在茶业大县湄潭,大业心茶业的规模并不算大,但企业一直深挖特色产品,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们从2015年开始制作老鹰茶,次年公司产值就增加了10多万元。”包金银说。

公司将散落在兴隆镇各农户家的上千株老鹰茶树(其中上百年的老鹰茶古茶树有近10株),每年收购一季统一加工,形成了独特品牌效应。“我们现在主要在线上销售,年产值可达100余万元。”包金银说。 

茶山上产业发展红火,池塘里特色养殖也风生水起。  

2016年,通过招商引资,在外打工的村民徐芝奇回村租下池塘,依托村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养起生态鱼。

“除了传统的鲤鱼、鲫鱼外,还引进了鸭嘴鱼。”徐芝奇从鱼塘里捞起一只长着鸭子一样嘴巴的鱼介绍。

由于水好鱼鲜,徐芝奇的生态鱼得到许多食客喜爱。他在村里支持下,建起特色鱼庄,可以垂钓,还可以品尝美食,2021年鱼庄产值120万元。 

山上跑的鸡、水里游的鱼、味道鲜美的食用菌……梁桥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引导企业和能人发展以茶树种植为主,鸭嘴鱼、茶园土鸡、蜂蜜、食用菌、糍粑、豆豉等为辅的多元富民8个特色产业。

如今,各个“单打独斗”的企业已全部加入合作社,“梁桥”已成为一个绿色品牌,下一步,梁桥村将持续壮大产业规模,丰富产业业态,推动村民长期稳定增收。

--> 2022-04-26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55307.html 1 红色遵义:四在农家 人人向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