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乡村振兴的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新路径

■ 张洪昌 张再杰

新国发2号文件中明确贵州要“走具有贵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依托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是贵州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加快民族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贵州民族村寨和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丰富、文化保育完整,通过乡村旅游开发,将充分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推动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重构村落的当代价值。一方面应立足民族文化资源禀赋优势,开发高质量的文化旅游产品,营造独具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景观;另一方面应塑造一批凸显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品牌,搭建民族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交流合作平台,完善民族文化保护发展机制,积极推动民族文化旅游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资源整合和要素流动,创新旅游发展模式,精心打造一批特色民族文化旅游村寨,片区联动,整体开发,创建国际知名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世界民族文化旅游高地。

培育民族文化旅游能人,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旅游能够促进人员流动和资源要素加速聚集,通过市场机制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促进各类人才投身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应积极培育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和实用旅游人才,建立实践教育基地,为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专业合作社,培育产权清晰、利益共享、机制灵活的文旅创业创新共同体;开辟创业空间和发展农村电商平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及致富能人带头作用。培养好“领头雁”,通过能人带动,壮大民族文化手工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和专业技能基础,大力培育民族特色工艺人才,建设优质民族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改善民族村寨人居环境,推进乡村生态振兴。贵州的民族村寨和传统村落大多依山傍水,其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重要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要守好生态底线,根据景点生态环境承载力优化旅游空间布局,保持村寨古朴风味与乡愁韵味。持续推进基础设施、旅游设施建设,提升村寨“颜值”,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舒适环境,把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让“百姓富”与“生态美”形成有机统一。同时,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设立民族文化保护经费,健全完备的生态补偿机制,提升居民的文化保护和生态权利意识,推动文化资源利用与旅游生态补偿协同发展。

提升民族旅游地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进乡村组织振兴。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民族旅游村寨治理体系,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提升民族旅游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形成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一方面,提升大数据、智能化和网络技术在民族旅游村寨治理实践中的运用,加强智慧景区建设,增强客流预警和舆情研判的能力,有效防范和全面治理旅游纠纷和安全事件。另一方面,统筹发挥村委会、旅游商会协会、景区管理公司、族长寨老等民族旅游社区治理主体的作用,激发群众的治理智慧和参与意识,建立旅游法庭、双语法庭等具有民族性和专业性的特色法庭,设立旅游事务调解中心,为当地居民、商户及游客提供精准化的司法服务,以满足民族旅游事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贵州绿色发展战略高端智库。本文为贵州财经大学科研基金项目[2021KYYB11]阶段性成果)

--> 2022-04-13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52964.html 1 乡村振兴的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新路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