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年产植株1000万盆,年产值3000万元——

时屯村“小多肉”养成千万级“大产业”

本报讯(西秀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伍巧玲 记者 吴传娟)“最近是多肉植物的销售旺季,平均每周要卖20万盆。”8月5日,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时屯村多肉植物种植基地,村党支部书记庄大华看着身边一盆盆“小肉肉”,开心地说。

截至目前,时屯村发展多肉植物产业,已培育品种200余个,实现年产植株1000万盆,年产值3000万元。“小肉肉”成为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力军。

当日,记者走进时屯村“肉多多”绿化园艺多肉植物种植基地。在观赏区,只见花架上千盆多肉植物,按品种整齐排列,样子憨态可掬。

“品种好,品质高的卖得最快。我们每周都会进账40多万元。”庄大华告诉记者,由于时屯村海拔、气候、水质非常适合多肉植物生长,产品好,市场供不应求。

品种如此丰富、占地面积又大且极具吸引力的多肉基地,是怎样建成的呢?

面对记者的好奇,庄大华聊开了。

多年来,时屯村以传统种植为主,产业单一,发展活力不强。如何充分利用自然优势资源发展产业?

“经过多次市场考察,又与邻近村镇进行对比,2016年,我们决定走本地特色种植之路,发展多肉植物。”庄大华说。

产业定下来后,时屯村马上流转300亩地并投资200万元种“小肉肉”,以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不过,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初期缺乏技术,“小肉肉”们出现了叶插发芽率低、品相不出彩等问题,导致第一批植物进入苗本期后,一周内陆续掉叶、死亡。

经一蹶者长一智。

2019年,在西秀区委区政府的帮助下,时屯村通过“产业贷”贷款200万元再战。

不过,这次时屯村得到贵州省农科院的技术支持。专家们根据当地环境气候,为基地重新选种培育,本地化的“小肉肉”们快乐成长起来。

如今,时屯村的“小肉肉”已实现年产植株1000万盆。仅2020年,基地就解决劳动力2000人次,带动村民户均增收4万元以上。

时屯村将眼光放得更远。目前,投资2000余万元的200余亩温室大棚正在建设中。项目建设完成后,将显著提高多肉植物生产标准化程度,极大促进多肉植物配种培育和种植技术的进步。

“现在市场对多肉植物的需求很大。我们下一步计划扩大种植范围,发展更多人参与进来,为他们提供苗本和技术,统一收购和销售,争取让大家亩产达5万元以上。”庄大华说。

--> 2021-08-16 年产植株1000万盆,年产值3000万元——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26670.html 1 时屯村“小多肉”养成千万级“大产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