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盛夏时节,沿着云岩区黔春路前行,河道边的绿化树长得茂盛。
树林间,戴一顶帽子、身穿宽松的长衫、手握锄头的一名老人映入眼帘,他便是今年88岁的水电八局退休职工刘国义。
每天清晨六点半,当首班公交车行驶在道路上时,刘国义都准时站在站台前,拿着他的工具出发到全市各地种树造绿点,开始他一天的工作。
从1988年退休起开始种树,33年间,他的足迹遍布全市各地,上万颗小树苗在他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变成一颗颗美化环境的参天大树。
10多年前,刘国义偶然发现了黔春路河岸边的一片荒地。当时,这里遍地是建筑垃圾以及大小不一的杂石。就是这片看似杂乱无章的荒地,让刘国义感到十分高兴。“旁边就有一条河,树种出来之后一定对美化环境有非常好的助益!”
说干就干。刘国义深根这里就是十多年,一块块搬出杂石,一点点清除垃圾,接着开始挖坑、栽树、取水灌溉……他硬是在河岸边与人行道之间“抠”出了4米宽的土地,开始一棵树一棵树往里种。
除黔春路外,水电八局贵阳基地、水电九局荷塘社区、长岭南路、北京西路都曾是刘国义义务种树造绿的地点。30多年来,种树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为了他生活的重心。
“我喜欢种柏香树、松树、流沙树等品种,这些树都是常青树,寓意着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祖国会越来越强大,人民越来越幸福。看到这些树从一个个小树苗慢慢成长,我心里感到无比高兴和自豪。”刘国义说,这些树种的树冠小,可以密植,长到一定程度就移植到其他地方。
如今,翻开刘国义的种树记录簿,里面清楚地记录着他植树过程的点点滴滴,一万多颗树苗的栽种,反映出老人三十多年的坚守。“人种一棵树,就是一个希望。给自己居住的城市增添绿色和光彩,我要坚守着这份承诺,将种绿事业一直进行下去,我觉得这样的人生才更有意义,更加多彩。”刘国义说。
“父亲的义举让我们引以为傲,让我们时刻记得保护生态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感受到父亲身上满满的正能量。”刘国义女儿刘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