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19 版:综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大白云”精准帮扶“小白云”

贵州日报 新闻    时间:2020年07月28日    来源:贵州日报


  田菊

  【脱贫攻坚看白云】系列三
  黔南州长顺县白云山镇。
  沿G321国道一路向西,三步一大棚、五步一基地,随处可见村民俯身劳作的身影,以及大大小小载满农产品的货车往来穿梭,与昔日满山包谷难增收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
  白云山镇思京村村民罗照丽将自家的10亩土地全部换种了豇豆、茄子、黄瓜等应季时蔬,这几天正迎来采收期。“一亩收入不会少于5000元,是过去种传统作物的好几倍!”
  同样,在距离思京村五公里外的凉水村食用菌基地,村民们正忙着采摘菌菇,一筐筐鲜嫩的菌菇通过停放在基地外的货运车辆,运往贵阳农产品物流园、贵阳石板农贸批发市场等地。
  “多亏了这些年白云区帮忙,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稳定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村民陈敬感慨颇深。
  当然,一切还得从3年前贵阳市白云区牵手长顺县白云山镇说起。
  靶向发力
打好帮扶“精准牌”

  2017年初,根据省、市的安排部署,白云山镇成为白云区的结对帮扶对象。
  在充分摸底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白云区迅速找准了帮扶方向。
  ——聚焦“短平快”,先后投入帮扶资金1304.41万元,帮助建设金山村但家香酥鸭养殖基地、中院村养兔基地、改尧社区蔬菜冷库、凉水村食用菌种植基地、思京村小龙虾养殖基地等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及补齐短板方面12个项目,覆盖贫困户405户,累计实现分红65.61万元。投资3000万元在白云山镇思京村新建精品苗木示范基地500亩,示范引领周边村集体及贫困户发展苗木1000亩。
  ——聚焦薄弱环节,先后组织20余名教育骨干4次赴白云山镇开展交流帮扶,促进教育资源共享;组织54名白云区医院专家团队5次赴白云山镇开展义诊活动,捐赠医疗设备价值约1万余元,给贫困户发放慰问金4000元;定期推荐白云区企业招用工信息,组织28家企业到白云山镇开展专场招聘会,达成意向性录用协议90余人;区内部门及企业120余人次多次赴实地开展帮扶活动并落实帮扶资金374.41万元。
  ——聚焦“异地”保供,通过抢抓贵阳大市场作用,采取“农超合作”“校农合作”“农网结合”等多种方式,积极协调对接,在区内多家生鲜超市内设置农特产品展示销售专柜,借助“那家网”等电商平台销售白云山镇农产品,并在“到村里的白云特色农产品馆”设置了长顺专区(白云山镇),助推农产品销售。截至目前,共销售农产品约51.5吨,合计约23万元,线上销售农产品2000余单10万余元。白云区内学校共采购白云山镇农产品6批次2.3万斤,合计约4万元。
  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力图不遗漏一个贫困户。
  3年多来,在白云山镇的山水之间,白云区帮扶建设的食用菌基地、蔬菜示范园等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让成百上千个农民的命运开始得到根本性转变,一批又一批农民主动在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登记申请书上签字,向昔日的贫困挥手告别。
聚力民生
为幸福生活加码

  自从白云山镇农贸市场建成投运后,村民赵书建就再没动过外出打工的心思。
  “每年仅需向市场管理方缴纳675元卫生费,就可以获得一个长期固定的摊位。”利用自己多年的面条加工手艺,赵书建在市场里摆上了面条摊子,安安稳稳地做起了买卖的营生。
  因为面条口感劲道,赵书建的摊位总是顾客盈门。“每天至少卖出上千斤面条,收入比外出打工强了不知多少倍!”赵书建说。
  据了解,原白云山镇综合农贸市场紧邻镇政府大门,个体摊位多、流动性强、菜价偏高、设施设备陈旧、场地环境差、交通拥堵等问题尤为突出;同时,伴随着白云山镇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入住,城镇人口急剧增加,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些老旧的摊位已难以满足现在的生活需求,农贸市场提质升级势在必行。
  改变,始于2017年。
  为切实改善农贸市场购物环境,促进农贸市场上档升级,白云区通过多方努力,共凑集了407万元资金,以入股形式按照户均2万元量化到204户贫困户,用于入股平台公司建设白云山镇农贸市场,通过门面及摊位出租的方式确保204户贫困户享受利益分红。
  2018年9月,总建筑面积为10651.4平方米的新农贸市场建成投用,市场分为A、B两个区域,共有126个门面商铺、400个摊位,有效带动了大量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脱贫。
  这些,就是贵阳市白云区牵手长顺县白云山镇,用3年多时间书写的历史答卷中的一个缩影。
  数据为证,白云区、白云山镇携手脱贫攻坚3年多来,共带动白云山镇贫困人口667户2208人脱贫,实现全镇整体“摘帽”目标,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