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自治县:14万群众养上“扶贫牛”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周阳 通讯员 陈武帅 叶启伟
贵州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0年03月24日 来源:贵州日报
初春的威宁自治县百草坪草场,阳光灿烂,绿意盎然,空气中弥漫着青草香,远处阵阵牛铃脆响随风而来。
这群悠闲漫步吃草的西门塔尔牛都由盐仓镇高峰社区的养牛能手朱绍光饲养。
朱绍光曾在外务工多年,但依然没能摆脱贫困。2015年初,朱绍光返乡创业,几经走访,决定养牛。“我们高峰社区毗邻百草坪草场,牧草资源丰富,养牛有优势。”
在社区党支部引导下,他顺利申请到5万元特惠贷,购买了6头西门塔尔能繁母牛,并获得了1万元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产业逐步壮大。2019年,朱绍光存栏西门塔尔牛23头,卖了9头,纯收入7万余元,成了寨子里的致富带头人。
“高峰社区草山草坡面积大,农户自来就有养牛传统,发展壮大这个产业群众很支持。”盐仓镇高峰社区主任李明介绍,“我们采取‘六个统一’(统一防疫、统一配种、统一购买保险、统一种植饲草、统一技术指导和统一销售)措施,降低养殖风险,解决销售难题,让贫困户利益实现最大化。”
目前社区养牛853头,其中10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养牛255头,每年产业纯收入达200万余元,每户贫困户每年可增收1万余元。
威宁自治县大力发展能繁母牛养殖,像高峰社区一样依托“扶贫牛”产业带动群众脱贫的村(社区)还有不少。
威宁自治县出台了一系列养殖能繁母牛奖励扶助政策,按照先建后补、边建边补、以奖代补的方式,结合贫困程度,一般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每户1万元产业发展扶贫资金、极贫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发放1.2万元的产业发展扶贫资金,并指导每户贫困户购买两头能繁母牛,帮助贫困户走上产业增收路。
威宁自治县还积极推进养殖场、隔离场、饲草饲料加工厂等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向肉牛养殖产业倾斜,重点加强对畜牧强村、养殖场、饲草饲料基地的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协调保险公司开展养殖保险业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鼓励贫困农户争取小额贴息贷款,及时帮助企业和养殖农户解决购牛、建圈和周转资金不足等问题。
同时,通过聘请专家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充分利用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百万农民培训等项目,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和养牛农户的培训,提高肉牛科学养殖水平。
据悉,2017年以来,威宁自治县累计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5亿元,购买能繁母牛5.2万头,共产牛犊3.6万头,增值3.1亿元,实现3.3万户13.9万人的稳定脱贫,全县养殖的牛存栏从2016年底的15万头增加到目前的36万头。
“我们坚持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切实抓好品种改良、疫病防治、饲草储备、市场运作这四大发展版块,全面提升组织化程度,采取统一管理、分散饲养的模式,实现资金使用最安全、因户施策最精准、群众参与最积极、经济效益最突出、扶贫效果最显著的‘五最’效应。”威宁自治县扶贫办主任张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