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9 版:区域周刊·毕节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选好产业领头羊 山间开出致富花

——百里杜鹃管理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推动产业革命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汪瑞梁 肖大熙

贵州日报 新闻    时间:2020年03月24日    来源:贵州日报

  古酒飘香花烂漫,大道新楼山水间。
  百里杜鹃管理区黄泥乡龙塘村。一栋栋青瓦白墙的小楼坐落山间,一面面酒旗在风中起舞,田野上数百亩玫瑰花绽放新枝,河畔崭新的旅游大道已初具雏形。
  美丽乡村凝聚着龙塘村人奋斗的汗水。
  2014年以来,乘着脱贫攻坚政策的东风,龙塘村干部群众夜以继日补短板强产业,贫困发生率从29.8%下降至0、年人均纯收入从5800元上升至11500元。2019年,该村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
  在龙塘村,提到产业,离不开酒字。“龙塘古酒”的历史可追溯到600年前。过去村民自家凭经验酿酒,背到乡场上销售。数量不多,标准不一,宣传有限,“龙塘古酒”的名气也仅限于周边村寨。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村党支部把酿酒作为主导产业推动,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和酒业协会,统一“龙塘古酒”酿造标准,对每一批次的酒进行严格检测,加大宣传力度,让“龙塘古酒”走出毕节,远销省内外。
  “我家每年酿酒上万斤,按批发价每斤12元算,年收入有十多万元。”说起酿酒产业带来的甜头,村民吴道林乐开了怀。
  该村将天然溶洞改造为储酒窖,现藏酒50000余斤。“龙塘古酒”在洞内窖藏一至三年,更为醇厚,每斤售价可提高38元到88元不等。龙塘村现有酿酒户147户,年产酒量达90多万斤。
  “除了酒香,我们还有花香。”龙塘村村委会主任李端立告诉记者,2020年该村玫瑰花产业已发展到500亩,青山之下的玫瑰的芬芳越来越浓。
  “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我们用土地入股,还能在基地务工,比以前种包谷,年收入要多八九千元。”50岁的村民邓明凯告诉记者。
  在村社一体合作社的带动下,龙塘村还发展了民宿、茶叶种植加工、蜜蜂养殖、高粱种植等产业,并与相邻的中塘村联合打造2000亩的天溪湾花谷,项目包含玫瑰花草原、观光道路、食用玫瑰种植加工等,将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让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同样,在黄泥乡槽门村,由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依托海拔气候优势大力发展高山有机茶产业,村集体经济基础不断夯实。
  “从2017年发展茶产业至今,我们每年带动100多名群众务工,发放工资100余万元。”村党支部书记周朝瀚告诉记者,现该村茶园每年可亩产优质茶青150斤。下一步,村里将建设茶青加工厂,把茶产业延伸至加工、销售。
  按照“一支部一特色,六花齐放”的思路,黄泥乡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模式,辖区6个村党支部因地制宜,结合各自资源优势领办集体经济合作社,深入挖掘村级集体资源资产潜力,助力群众增收。
  “我乡推进合股联营利益联结,鼓励群众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入股党支部领办的村集体合作社,并为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合作社提供就业岗位,确保贫困户100%加入合作社。通过联系公司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订单方式,与合作社建立稳定购销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党支部联系的公司通过免费提供种子、化肥及种植技术,破解农户前期资金不足、技术不高问题。”在黄泥乡党委副书记余方林看来,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解决了群众发展产业的“产销难”问题,也让“空壳村”变“实心村”。
  目前,百里杜鹃管理区71个村(社区)已全部实现村集体领办合作社,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任合作社理事长,发展烤烟、茶叶、花卉、中药材、马铃薯、蔬菜等产业。2019年,该区村集体经济积累达1670.51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538元,实现了“支部有作为、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集体增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