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区域周刊·六盘水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刘思启:从“门外汉”到“刺梨王”

贵州日报 新闻    时间:2020年03月24日    来源:贵州日报



  我叫刘思启,今年73岁,是土生土长的水城县野钟乡野钟村人,2014年8月,我跟随村里人去了龙里学习考察刺梨产业,与刺梨结下不解之缘。
  多年来,我每天扛着锄头务农,种得最多的是玉米土豆。有年种玉米收5000多斤,除去化肥、人力投入,只剩不到2000元的收入,只够温饱。
  看到龙里刺梨产业后,我一下子提起了精神,村里又正好接到政府发动栽种刺梨的文件,群众大会上,我积极响应。
  2015年元月,我把家里的7亩地全部种上刺梨,还在刺梨苗下套种了黄豆和辣椒,2016年长到2米多高的刺梨硕果压枝,我急切地盼丰收。
  然而,没有经验的我却尝了一个“大败仗”。刺梨果有的提前落,不落的却长不黄,黄果寥寥无几,只卖了400多元。
  我总结教训,抓紧刺梨采摘后的秋冬季,每天在刺梨地里修枝整形,锄草施肥。2018年,我的7亩刺梨带来4.5万元的收入。
  这一年8月,乡里组织种植大户进行刺梨种植产量大赛,我家地里的单株刺梨采摘近70.5斤,5分5厘地采摘有1609斤,我们父子三人一举拿下比赛的一、二名,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刺梨种植“土专家”,我家刺梨地还被纳入野钟村1500亩示范刺梨基地打造点之一。
  今年,政府引进的水城县林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正在为村里规划集中安装喷灌设施,针对刺梨的季节性白粉病,提供药物,免费提供刺梨苗,提供肥料,并进行统一收购,解决更多产业发展问题。
  在村里做了30多年的老组长,我眼看着野钟村499户而今几乎是一户一产业,2800多亩刺梨发出新芽,4月中旬刺梨就开花了,会更让人欢喜。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魏容 整理)
  → “刺梨王”刘思启(右)和儿子巡查刺梨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