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增收 产业增收 资源增收
习水“三增收”工程巩固脱贫成效
通讯员 向小东
贵州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0年03月24日 来源:贵州日报
脱贫攻坚怎么巩固?
小康成色怎么提升?
乡村振兴怎么推进?
增收是关键。
为实现群众可持续增收,习水县开展就业增收、产业增收、资源增收“三增收”工程。
就业增收工程通过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大县内岗位开发力度、加大农村劳务输出力度、加大外出务工人员组织化服务力度、落实劳动力就业奖补政策,实施“就业增收”工程,实现农村劳动力人人有就业;
产业增收工程通过加快培育农村主导产业、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加快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提高农业主导产业覆盖率等措施,实现农村居民户户有产业;
资源增收工程通过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实现农村贫困家庭家家进入合作社。
就业增收
“我常年在福建晋江打工,往年大年初五就出门了,今年受疫情的影响一直去不了,现在政府免费把我们送到晋江,为我们考虑得太周全了。”近日,习水县坭坝乡村民赵小军和40余名农民工一起,在进行了体温测量检测后,收拾行李,乘坐劳务专车前往福建晋江市就业。
习水县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在外务工人员近20万人。为了让务工人员稳定就业,该县设立外出务工就业服务党工委,在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深圳、昆明、温州等10个地市分别成立外出务工就业服务党支部、工作站,组建商会、党群服务中心、维权救助中心、禁毒服务中心、培训就业服务中心、招商服务中心的“一会五中心”机构,选派11名工作经验丰富、综合协调能力强的党员干部到各站担任党组织书记、站长,制定就业信息咨询、法律维权、工会服务等履职内容,县级财政每年预算工作经费,全方位开展服务。今年以来,该县已组织十多批次上万人返岗就业。
产业增收
今年年初,习水县马临街道办整理出一份调研报告:2019年全办事处劳动力3330人,当前土地面积17483亩,优势产业马临羊肉……
马临街道五一村第一村民组有一片集中连片土地,面积50多亩,一直以来,村民都是自行选择农作物种植。街道通过分析,该组的劳动力不缺,核心在于产业选择、产销对接、基础设施改善上。五一村发动外出务工致富村民捐款3万多元,在50亩连片土地周边修建了机耕道,调精选了种植的蔬菜品种,完成了销售渠道对接。75岁的村民张正举把自己的1.5亩地平整出来,准备种蔬菜。“有了机耕道,中间商上门收购就方便了,我们老两口准备好好种菜,卖个好价钱。”张正举说。
五一村第二村民组集中连片的70多亩土地,种植品种传统,土地种植效益低。调研后村党支部拿出了盘活办法——流转土地成立合作社。首先通过大户带动,将地势较平坦的40多亩土地种植蔬菜,将20多亩斜坡地种植饲草,养殖近600多只习水麻羊。“补上了产业发展短板,土地亩产收益明显提高。”五一村党支部书记表示。
资源增收
今年,习水县二里镇全力推进花椒产业。
面对地从哪里来,花椒种在哪儿等问题,该镇党员干部深入各村各组,现场规划,充分盘活闲置土地、荒地、耕作环境差的坡地等资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退耕还林、产业发展项目,修缮利用废弃山塘、沟渠、水窖和机耕道,有效盘活闲置土地资源3200亩。
盘活土地资源的同时,该镇大力培育经营主体,其中农业产业服务公司1个,合作组织4个,实现由政府包办到合作组织自主领办的转变。花椒经营主体均以农户入股、合作组织筹资进行管理的方式运作,农户不收土地流转费,不领取退耕还林和产业造林补助,全部让利经营组织用于苗木栽种和管护。三年产生效益后,农户占股25%至30%,村集体占股5%,公司或合作经营组织占股65%至70%进行分成,有效防止了农户散栽散种效益不好的问题,解决了经营组织因沉重的土地流转费而后期出现资金断链问题。目前,该镇800余户群众通过土地入股或自主发展参与花椒种植,今年已完成花椒种植6700亩。
短评
细化举措带来可持续增收 钱诚
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摘帽不是终点站,而是新起点。
如何巩固提升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效?
习水县各级干部深入一线,通过调研梳理,将助力群众增收作为重点,从就业、产业、资源三方面着手实施“三增收”工程。
实施过程中,尊重群众意愿,支持他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增收方式,坚持扶志和扶智,因地制宜按照产业发展需求补齐公共服务和保障短板,在可持续脱贫上下功夫,得到了群众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