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光荣叫战斗
贵州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0年03月24日 来源:贵州日报
(上接第1版)
回忆初进病区,贵州省援助鄂州医疗队前线指挥部成员、贵医附院副院长李昆感叹道:“一家正常运转的医院就像一个人,要具备大脑、五脏六腑、四肢躯干。如果只有病床,相当于只有躯干,别说运转,如何向前迈一步都是问题。”
怎么办?李昆斩钉截铁:“干!”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
前线指挥部将战疫所需的管理、检验、药剂、影像、院感、后勤等“神经元”接入雷山医院。这些精兵强将一动起来,就像“血液流通”。
2月13日夜,第一支“急先锋”进入雷山医院隔离病房,这里刚收治了6名新冠肺炎患者。
贵医附院心内科护士长邹杨,至今对走进雷山医院的第一步印象深刻,“当晚9点多进舱,说不怕,是假的。”
邹杨表示,那时,大伙对新冠肺炎病毒知之甚少,“怕”是本能,尤其是穿上防护服后“听力瞬间减弱”,护目镜内凝起水珠,“视线影响大”。
整个人,很紧绷。
可当她和患者说上第一句话:“你好,我们是贵州医疗队的”,那一刻,“怦怦跳”的心定了下来。
“他们,也只是普通的病人呀。”
从那天起,邹杨的身影,无一日不出现在雷山医院隔离病房。
分秒必争
战斗在救治最前沿
“我们研究发现,普通型患者转为重症、危重症,除了病毒凶险,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合并基础疾病患者的‘前期关口’没有把握好。”贵州省援助鄂州医疗队前线指挥部成员、贵医附院副院长左石告诉记者,接管雷山医院之初,贵州医疗队就定下战术:“相对分区、同类集中”,将救治关口前移,治疗新冠肺炎的同时,及时有效地治疗基础性疾病,遏制轻症和普通型患者发展为重型、危重型。
说干就干,贵州医疗队的精兵强将分为8支医疗组,按患者基础疾病分类管理8个病区。
这是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战场,“每一分每一秒都很珍贵。”原三病区医疗组组长喻超、四病区医疗组组长夏仁海、八病区医疗组组长赵厚育讲述了队员们全力救治患者、争分夺秒的种种瞬间。
快——喻超说,讲究速度的战前准备热火朝天,大伙饿了啃馒头,渴了喝矿泉水,撸起袖子搬氧气罐,一个罐子100多斤,三个男生一口气搬了10个放在床旁,“确保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及时吸上氧”。
疾——“我们一刻不能停、一步不能错,唯有更严、更快、更实、更细,才能打好这场硬仗。”夏仁海表示,治疗手段是多元而缜密的,“除了抗病毒药物,还会针对患者原有的疾病进行对症治疗,中西医结合,千方百计保证不向重症发展。”
稳——患病的烦闷,导致不少人很急躁。赵厚育说,为了更好地稳定患者情绪,贵州医疗队员和患者建立微信群,通过聊天的方式,纾解患者内心苦闷和恐惧。“渐渐地,患者对我们医护人员越来越亲切,心境稳下来,治疗愈发顺利。”
学科联手、精准施策、攻心为上、一人一方、中药助阵……贵州战术成效明显。
2月22日,雷山医院首批治愈患者出院;
3月1日,第50名治愈患者出院;
3月5日,第100名治愈患者出院;
3月10日,帮助贵州雷山战贫的黔东南州雷山县丹江镇脚猛村驻村第一书记刘韬与儿子一同治愈出院;
3月12日,第200名治愈患者出院;
3月16日,第300名治愈患者出院;
3月23日,雷山医院住院患者正式“清零”。
40天里,贵州医疗队在雷山医院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健全管理救治体系,医护力量从少到多,医疗设备从缺到齐,医院床位从不足到“等人”,成为援鄂医疗队成建制支援的典范;
40天里,贵州医疗队员和鄂三医医务人员并肩战斗,累计收治新冠肺炎患者338人,除转院14人,其余全部治愈。实现“三无”:无病亡病例,无转危重型病例,无医务人员感染。
哭了,笑了
开心与不舍化为相约再见
挥手,告别战斗40天的雷山医院。
曾为雷山医院拼过命的六盘水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医生吴娇,至今仍然记得每一位病人的名字和性格,“29床是一名普通工人,30床性格内向,31床是做服装生意的……”
“就当作朋友一样的相处。”渐渐地,他们就真的成了朋友。
患者出院那天,他们舍不得,哽咽着对吴姑娘说:“以后来鄂州,找我。”
只有朋友,才会想着再见。
而今,吴娇作为贵州省援助鄂州首批返程队员,已经回到贵阳,千里之外的她对于“清零”五味杂陈,最终归结为“苦过、累过、战斗过,但感到最多的是光荣”。
还有从鄂州市中心医院战到雷山医院的林洁如,和患者同是“饭圈女孩”的周佳儒、为患者理发的杜执婵、时刻停留脚步耐心倾听的李庭庭、用上了所有时间只为守护患者平安的李春燕……她们和患者的故事,好似一本“黔鄂一家亲”的书,真情、真心,真意贯穿其间,慢慢翻阅,细细品读的是“心离患者有多近,我们就离患者有多近”的风雨同舟。
故事的结局,特别暖心:看着这座“英雄医院”变空,很多在这里和贵州医疗队员一同战斗过的治愈患者纷纷打来电话。
鄂州治愈市民周先生说:“这是一段永生难忘的经历,多谢贵州医疗队治愈了我,是他们给予我战胜疫情的信心。”
62岁的张阿姨说:“疫情无情,人间有情。听说贵州平坝的樱花很美,今年错过的花期,让我们明年相约,樱花树下不见不散。”
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脚猛村驻村第一书记刘韬的话语充满感动与感恩:“感谢贵州亲人对我一家人的帮助,大恩不言谢,我们贵州见!”
是啊,“我在贵州等你,等你和我相遇”。
就如鄂州街头悬挂的横幅那般,“相约桂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