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授技艺 培育乡土人才
贵州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18年11月09日 来源:贵州日报
李堂梅目前就读于毕节职业技术学院财政经济系电子商务(1)班,她父亲在村里养蜜蜂,由于不熟悉市场营销,优质的土蜂蜜销量却不甚乐观。为了帮助父亲排忧解难,在学校学到电子商务知识后,李堂梅“现炒热卖”,在网上开设了土蜂蜜专卖店。
“现在生意还不错,网上销售的受众广,卖出去的蜂蜜也比以前多。”在和笔者交谈时,李堂梅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
瞄准毕节山地特色产业,立足农村电商产业扶贫,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省级农业电商产业扶贫协同创新中心,并构建了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主线,以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专业为核心支撑,以会计和财务管理为侧翼的“扶贫”专业群,为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
为了助力脱贫攻坚,毕节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农业工程系,并在财政经济系设立了农村电子商务专业,为脱贫攻坚一线输送了不少专业人才。随着招生规模稳步扩大,生源质量也逐年提高。
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师资力量是关键。据了解,毕节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现有专任教师25人,基本为“双师型”教师。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13人,硕士研究生4人,注册会计师1人,中级会计师2人,律师2人。截至目前,该系老师主持省级科研课题1项,市级科研课题3项,先后发表论文共计56篇。为了进一步配齐配强师资队伍,该系还积极聘任企业、科研院所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形成多元化、开放式的师资格局。
为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让他们毕业即就业,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现已建设有深圳国泰安教育股份有限公司、武汉伟创聚赢科技有限公司和毕节市电子商务运营中心等15个校外实训基地。
派遣专家进村入户开展扶贫工作,是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扶贫的一个抓手。该校农业工程系何玉龙、吴毕元、钟卫红3名副教授分别到威宁自治县海拉镇、板底乡、大街乡开展“省级科技特派员系列帮扶”活动。今年2月份以来,各项帮扶工作较好,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好评。除了完成相应帮扶工作外,3名副教授还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开展教育扶贫培训等活动。
何玉龙先后3次分别在海拉镇新海村、新村村和东风村等行政村开展威宁苹果树产业发展、夏季整形修剪、秋冬季修剪等技术培训,当地群众100余人参与培训并从中受益。
吴毕元除了完成新时代农民讲习300余人次外,还结对帮扶了板底乡登底村二组的陈兴全、许定秀等4户贫困户,给他们讲解技术,帮助他们筹措资金发展产业。
钟卫红在大街乡对接康丰种植养殖合作社,对养殖提供技术指导,为合作社发展出谋划策。联系营口义村养殖户王学康,对猪鸡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圈舍修建等作技术指导,并提供牧草种子,指导种植菊苣4亩,巨菌草20余亩。联系坪上村林下养鸡户李章友,解决了鸡舍建设、林下种草、饲养管理等问题。通过走村串户,对农户在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做技术性指导及培训,解决了饲料使用不合理、圈舍不合理、忽视防疫等问题。
据悉,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农业工程系两年来为脱贫攻坚一线培养专业人才1700人,培训农村致富带头人3000余人;主编出版脱贫攻坚方面实用技术教材9本;完成省市级科研项目13项,发表科研论文183篇;在建贵州省高等职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项目:高职《畜产品加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职《家畜解剖学》精品课程、“园林工程技术优秀教学团队”、“农牧专业群”,获国家级奖项3个,省级奖项18个,市院级奖项89个。
面向脱贫攻坚主战场,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搭建各种社会服务平台,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和农药经营人员培训等技术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每年投入100万元资金用于围绕农业产业革命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等,3年来累计培训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达15000余人,各类职业技能鉴定11472人。通过送培训下乡、蹲点帮扶、技术咨询、专业服务产业等形式,年开展各类技术技能培训2000人以上。
此外,毕节职业技术学院还主动承接世界银行贷款贫困片区产业扶贫试点示范项目。除3年内完成培训9000人的工作任务外,深入推进“校农对接”,在金海湖新区木格村建立集“实习实训、农业科技推广、绿色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体化的校农对接示范基地300亩,强化面向深度贫困地区科技服务工作。为助力农村产业发展,学校每年都会选派干部和“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深度贫困村驻村和任科技副职,协助威宁自治县板底乡新华村115万元的母牛养殖项目申报和实施工作,为村民800余人作养牛、孔雀养殖、养猪、养鸡、荞花种植、牧草种植等技术指导,协助地方优化连片烤烟种植1000余亩,经果林、中药材种植500余亩。